9月23日,第十五屆全國菌根學術研討會暨第二屆中國菌根學青年學術論壇——叢枝菌根真菌分類鑒定培訓班在江西南昌舉行,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陳保冬教授在大會主旨報告環節就叢枝菌根真菌在土壤有機質動態中的作用進行了分享。
“任何一個微生物都會和碳循環、碳的動態有關?!痹诮榻B菌根真菌參與土壤有機碳循環過程方面,陳保冬團隊基于相關文獻調研,在已有認知基礎上提出了這個循環過程大體可以分為生成、再加工、重組和穩定四個方面。
“實際上,菌根真菌在生態系統不同尺度上都會影響有機碳的動態過程?!闭劶熬婢诓煌叨认碌淖饔?,他從四個方面進行了介紹。一是菌根真菌會影響礦物和有機質的界面尺度,即通過物理和化學機制驅動礦物風化,調控有機質化學反應,產生新的有機質并形成MAOM。二是影響土壤團聚體尺度,他提到AM真菌菌絲際微生物能夠對土壤有機質進行轉化,通過纏繞土壤礦物顆粒形成團聚體并保存有機質。三是影響植物個體尺度,如碳水化合物和脂質從宿主植物傳遞給AM真菌,隨后傳遞至土壤。四是影響植物群落和生態系統尺度,他表示無論是在微觀尺度還是大的尺度方面,現有實證較少,需要進一步探討研究。
報告最后,陳保冬教授提出了幾個值得深入研究的科學問題如AM真菌的菌絲際分泌物及其生物質的分子組成和相對含量在土壤有機質生成中發揮怎樣的作用,如何量化AM真菌在土壤碳動態中作用的多尺度效應,并將其納入生態系統碳循環模型中等等,他呼吁無論是微觀研究還是宏觀研究,都要借助新的方法才能實現,以新技術,推進菌根學研究進展。
據悉,第十五屆全國菌根學術研討會暨第二屆中國菌根學青年學術論壇——叢枝菌根真菌分類鑒定培訓班由中國菌物學會菌根及內生真菌專業委員會主辦,江西農業大學、江西省土壤科學技術學會、江西省森林培育重點實驗室、江西省鄱陽湖流域農業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鄱陽湖流域森林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重點實驗室、易菇網承辦,會議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菌根界的專家、青年學者、學生齊聚南昌,圍繞菌根生物技術、菌根多樣性、菌根應用、菌絲際微生物互作以及菌根形成機制等多個領域展開了廣泛的交流和討論。